在汽車的世界里,我們總是在追求完美的駕駛體驗,但完美,尤其是在復雜的機械制造領域,往往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汽車制造商們每年投入巨資研發和生產,力求將每一款新車都打磨得盡善盡美。然而,現實很殘酷,即便是最頂尖的工藝和材料,也無法完全避免潛在的瑕疵。
近期多家車企的召回計劃引起了廣泛關注。本次備案召回的車企包含特斯拉、比亞迪、小米等12家車企,召回的新車型也主要是新能源車型,這些車型基本是剛進入某個細分領域,或者是剛進入汽車行業,在市場征戰的經驗相對較少。或許此次車企集體大規模召回,對一家汽車品牌沒有明顯影響,但是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車信心,估計很多消費者心中也有疑問,這些召回新車的品牌是否還值得信任?
大規模召回是什么問題?
現代汽車、奇瑞捷豹路虎汽車、上汽通用五菱、東風本田、廣汽本田、華晨寶馬等公司都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備案了召回計劃。其中,因部分車輛的后視攝像頭功能異常、電子助力轉向功能異常等原因,特斯拉合計召回120.68萬輛電動汽車;奇瑞捷豹路虎因部分車輛動力系統存在故障可能性、娛樂系統軟件可能因兼容性問題觸發儀表黑屏等原因,合計召回10.88萬輛汽車。
上汽通用五菱因電子制動助力器軟件系統存在問題等原因,召回1116輛寶駿悅也汽車;東風本田、廣汽本田因部分車輛轉向機問題導致轉向操作存在安全隱患,合計召回136.74萬輛汽車;比亞迪因部分方程豹豹5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集成式雙電機控制器內部電氣連接件螺栓可能未鎖緊,可能在極端情況下冒煙起火存在安全隱患,召回6843輛車。
從類別看,特斯拉、小米、上汽通用五菱、奇瑞捷豹路虎等車企需要召回的車型均為軟件方面存在安全隱患。而比亞迪、捷尼賽思、江蘇悅達起亞等車企的部分需要召回的車型則涉及硬件部分的安全隱患。
雖然零部件導致的車輛故障問題是小概率事件,但是考慮到效果嚴重性,這些車企紛紛展現出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對相應車輛進行召回,并且免費更換。所以整體來看,國內車市的召回狀態還比較理想,召回的車輛大多數是乘用車,數量少并且基本是車企主動召回,沒有出現明顯的投訴和缺陷事件。
其他車企未針對新能源車的故障問題進行召回,但未來隨著新能源車市場銷量不斷走高,估計上述故障問題發生的頻率會越來越高。
對消費者是利還是弊?
對于汽車召回一事,估計很多車主都不希望發生在自己身上,認為車輛召回就代表車輛質量有問題。實際上,汽車由上萬件零部件組成,加之現在車輛的智能電子配置越來越多,出現質量瑕疵問題在所難免。
其實每年全球汽車行業的召回事件不在少數,涉及的車型和品牌也相當廣泛。從豪華品牌到大眾市場,幾乎無一幸免。這并不意味著汽車工業的失敗,相反,它證明了監管機構和制造商對消費者安全的重視。每一次召回,都是對現有標準的一次檢驗和提升,促使整個行業不斷進步。
同時從車企的召回事例可以發現一家汽車品牌對于車輛潛在風險的一種重視,從好的方面來說有利于自身發展,當然對自己的口碑和品牌是一種保護,如果是發現了潛在的風險,卻回避車輛缺陷,雖然在短時間內不會影響車輛銷售,但長期而言與消費者的利益背道而馳,更會對品牌聲譽造成負面影響,甚至會導致后續品牌在市場的運營。
當然,汽車召回也可能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如召回過程中的成本、時間以及消費者的不便等。但總體而言,汽車召回是汽車制造商為確保消費者安全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其正面影響遠大于負面影響。
因此,汽車召回并非壞事,而是汽車制造商履行社會責任、保護消費者權益和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舉措。同時,消費者也應積極配合制造商的召回行動,以確保自身安全并促進汽車行業的健康發展。
當一家公司主動或被動地發起召回行動時,這往往意味著他們意識到了產品中的問題,并愿意承擔起解決問題的責任。這種行為從側面反映了企業的責任感和對產品質量的重視程度。畢竟在全球化的供應鏈體系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疏漏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而召回則成為了修正錯誤、保障用戶安全的重要機制。
當我們在購車時,不應單純因為某品牌曾經的召回記錄而對其產生偏見。反而那些敢于面對問題、積極采取措施解決問題的制造商,更值得我們的青睞。尤其是新能源車,已上市的大部分新能源汽車都已通過了嚴苛的檢驗,用于日常代步問題不大。并且相較于燃油車,新能源汽車的用車成本較低,在上牌、購置稅等方面都有優惠。從相關數據也可看到,如今新能源汽車已成規模,出問題的車型還是少數,并且汽車召回機制越來越完善,消費者的權益也得到較大的保障。只要不是盲目跟風,只為嘗鮮,從自身的購車實用性出發還是值得考慮的。
百姓評車
車企召回車輛大家要正反看,一方面車企如果是主動召回,還算有擔當,另一方面如果被動召回,車企口碑就有待考慮了。另外,汽車是工業產品,產品有殘次概率,車企針對車輛故障問題進行召回解決也是好事情。即使是聽起來很可怕的新能源汽車安全問題,也不是完全沒有解決方案。需要新能源車企、動力電池供應商、市場監管部門,以及消費者們的共同努力,各個節點上切實落實安全責任,包括動力電池安全標準、政策法規的制定以及新能源汽車出廠時的標準檢測落實等。總之汽車安全的提升,需要全產業鏈共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