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文博單位及文化藝術機構代表近日齊聚澳門,參加保利美高梅博物館“以科技賦能文化傳承”座談會。與會專家學者深入探討博物館及文化藝術的新演繹方式,以及如何利用科技強化觀眾與展品之間的互動等議題。
保利美高梅博物館“以科技賦能文化傳承”座談會近日在澳門舉行。
座談會吸引了約150人出席。參加者包括來自澳門、香港及內地的科技、藝術、文化、歷史領域協會會員、高校學者及學生、文博專家等。專家學者分析了科技與文化有機結合所產生的更多可能性,引起與會嘉賓的熱烈反響。
美高梅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及執行董事馮小峰提及文博領域的發展需要“守正創新”。
美高梅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及執行董事馮小峰在致辭環節表示,文博領域的發展需要“守正創新”。他希望通過舉辦這類座談會,為內地與澳門博物館的緊密合作奠定堅實基礎,推動科技創新與文化傳承的融合,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流橋梁作用,并攜手社會各界更有效地推動中國優秀文化的創新傳播。
據馮小峰介紹,公司特別組建文化藝術相關團隊,專職負責相關文化項目的傳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保利美高梅博物館以尖端科技為參觀者帶來全感官藝術文化體驗,目前每日接待約7000人次。博物館展出的主題為“藍色飄帶——探索神秘海域 邂逅絲路遺珍”,采用科技與文物融合的展現形式,重構了觀眾與文物之間的關系。
多件圓明園獸首銅像在澳門的保利美高梅博物館展出。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孫小兵在座談會上指出,傳統實物陳列的展覽方式未必能滿足觀眾的需求,光影、VR、AR等數字技術和融媒體傳播為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造了更多機遇。讓傳播形式更為豐富,讓傳播渠道更為寬闊。
數字化的應用成為眾多與會專家的共識。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長辛禮學表示,數字化是全球發展的大趨勢,為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帶來動力。但是他也留意到,科技在文博領域的應用需要適度,不能因為科技的過度使用而令博物館“失去味道”。他強調,不要讓博物館單純成為新科技的“秀場”,而是要讓科技成為博物館未來騰飛的翅膀。
辛禮學指出,作為文化傳承與延續的重要載體,博物館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向世界展示更加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現代科技與文博工作的融合,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體現,有利于讓觀眾在與文物的“有效互動”中提升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保利美高梅博物館利用科技手段豐富展示與陳列的形式。
助力文化遺產保護、講好中國故事,也是許多國資央企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一環。保利文化集團黨委副書記、董事及保利美高梅博物館理事徐碚分享了文物通過科技展示過程中的實踐經驗。
在保利美高梅博物館,策展方利用科技手段豐富展示與陳列的形式,推出多項與觀眾交互的新方式。其中,利用透明交互展柜,讓觀眾在觀賞實體文物的同時,還能通過觸摸交互面板,閱讀和聆聽文物的背景資料。